進步教育 主題課程 書香校園 特色美育 柯達伊教學法 健康食堂 文明校園
一帶一路主題課程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
北京中軸線主題課程 北京建城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建都歷經八百多年,是一座擁有古都風貌的現代化大都市。而跨越歷史長河、統領城市空間的北京中軸線則是這座偉大城市的脊梁和靈魂,營造出南北起伏、東西對稱的城市格局,序列嚴謹、主次分明的城市風貌,層級遞進、收放有度的城市景觀,恢宏壯麗、氣勢磅礴的城市氣象。北京城從南端的永定門到北面的鐘鼓樓,這條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形成了﹃中軸突出、兩翼對稱﹄是北京城城市格局的最大特色。這條北京城中軸線,肇始于元,而形成于明。至明代嘉靖年間增建外城,不僅使北京城的平面格局形成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凸﹄字形,從而也就形成了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這樣一條長達7.8公里的北京城中軸線,并為清代所繼承。新中國成立之后,定都北京,中軸線得以繼承,并有了創造性的發展。 |
橋-主題課程 中國古代橋梁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代相傳、自成體系,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中國古今橋梁的科學技術,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橋梁建筑的前列,許多橋梁樣式仍繼續對世界近代橋梁建筑產生影響。同時,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寶,記載著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橋梁的發展經歷了由簡到繁的不斷蛻變,總體來看,古代橋梁大約可分為七種,分別是:浮橋、棧道、懸橋、木橋、石柱石梁橋、懸臂木梁橋和石拱橋等。而在橋梁的建筑修造當中,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異從各個層面上會影響當地的橋梁修造。并且,橋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現出各自豐富多變,各具特色的不同形態,從而發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古代橋梁文化。 | ![]() |
中國傳統節日主題課程 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與節慶,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固定的風俗習慣與傳統節日,這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風俗和傳統節慶,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風俗與固定的節慶日期,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 ![]() |
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豐富的課程、多彩的活動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通過和諧的人際關系、富于教育性的安全的學校環境培養學生積極陽光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信念,我們相信,這樣的孩子會心存善念與美好,這些素養更會成為孩子們迎接未來挑戰的力量源泉。
辦學目標、育人目標和課程目標
辦學理念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對“辦什么樣的學?!焙汀霸鯓愚k好學?!钡纳顚哟蔚乃伎?,是師生內心深處的共同價值追求。幾年來,我們不斷豐富“進步”的內涵和外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構建了以“進步”為核心的理念體系。
我們的辦學追求是“進步教育”??v觀中外,在戰國時期著名的荀子《勸學》篇里,進步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去就能達到千里之外目的地”的“積跬步而至千里”。在以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觀點強調的以兒童為中心的學生觀,以生活為內容的課程觀,以解決問題為方法的教學觀,淡化權威意識的教師觀和強調合作精神的學校觀。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备菫槲覀兇_定辦學目標提供了理論的支撐,我們汲取中外教育家思想的精華,確立了“建設一所以兒童為中心,積跬步,至千里的進步發展優質學?!钡霓k學目標,以及“培育身健品端、樂學善思、全面發展、學有所長、陽光大氣的進步少年”的育人目標。
課程代表著學校的辦學品質,是實現學校辦學目標和育人目標的基本路徑,對于學生來說,課程是每一個生命成長和發展必要的“養分”,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有效載體;對于干部教師來說,進步更是代表著“積累拼搏、開放融合、積極進取和創新發展”?;谝陨系恼J識,從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我們要通過課程讓孩子們懂得進步的方法和路徑,掌握進步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所以我們確定我校的課程目標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扎實上好基礎課程,綜合推進拓展課程,穩步實施主題課程,將學生培養成為身健品端、樂學善思、全面發展、學有所長、陽光大氣的進步少年。
實施主題課程的路徑和方法
(一)確立主題課程目標
2015年7月,北京市教委修訂了《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規定:“加強學科教學內容和社會、自然的聯系,讓學生學習鮮活的知識和技能。學校要組織學生走出校門,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痹诒本┙逃龑W院王淑娟和胡佳怡博士引領的“協同創新項目”和首都師范大學楊朝暉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我們確定了實施10%學時的實踐活動課程要以主題課程的方式進行,并依據學校的育人目標和課程目標,明確了主題課程目標為:以學校課程標準為導向,以進步、西城、北京、中國、世界為空間領域,以課程整合、學科聯動為實踐方式,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多元評價的實施路徑中,以生(學生、生活)為本,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質疑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創新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身健品端、樂學善思、全面發展、學有所長、陽光大氣的進步少年。
(二)探索主題課程類型
主題課程是一種主題式、綜合性、探究型的課程,它跨越學科邊界,使各學科通過主題的形式成為有機的整體,既避免了各學科之間僅限于發生物理反應的“拼盤式”現象,又可以保證學科之間在主題范圍內的聯系的一致性。從2014年9月開始到現在,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得以實施的基礎上,我們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和課程總目標,以生(學生、生活)為本,挖掘各種資源,將現有教材中交叉、重復的部分進行刪減合并,將割裂的部分進行整合,開發出以下主題課程類型:
1.同年級同學科主題課程(一年級數學:豆包鋪歡樂購購購)
2.同年級跨學科主題課程(二年級:北京的秋天)
3.跨年級同學科主題課程(全校數學:我是未來企業家)
4.跨年級跨學科主題課程(一米菜園)
我們還以“我愛進步、家在西城、故鄉是北京、壯美中國行、做個世界人、唯一的地球”為六大主題,帶領學生提出真實的問題,創設真實的情境,創設多種讓學生展現各種智能的機會,激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人的個性,引領學生圍繞發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超越自我,不斷成長,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研究主題課程操作流程
為了幫助老師們更好地開展主題課程,我們在專家的指導下明確了開展主題課程的操作流程,即:①確定主題與課程目標。②確立概念或者核心問題。③編寫主題網絡圖④滲透相關學科知識。⑤實踐活動現場體驗。⑥小小科學家或者工程師項目—圍繞問題分組深入探究—項目式學習。⑦展示與評價
1.確定主題和課程目標
每年的假期,全校教師以年級組為單位,在主管領導的帶領下,依據學校主題課程標準,充分梳理各學科教材,以國家課程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美術、音樂等為主體,結合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等地方課程,找出各學科知識關聯性、活動性、體驗性、探究性強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抽離出來,歸納到一起,進行教學資源重整。例如去年二年級第一學期的主題課程“北京的秋天”,首先通過集體備課,學校領導和各學科教師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了分析,發現“道德與法治、語文、音樂、美術”學科存在交叉的內容和共同的育人目標,這幾個學科都涉及到了“秋天”的主題:語文第一單元關于秋天的詞語積累,美術關于秋天果實的繪畫,音樂學科的“豐收了”等內容;其次是“進步課程體系”框架下,“故鄉是北京,唯一的地球”兩個單元的內容可以通過“北京的秋天”這個主題課程的學習,落實愛家鄉、愛自然、愛生活的情感培養目標。于是,二年級組的老師確定要帶著孩子們走進“北京的秋天”,進行主題課程的學習。
2.確立核心問題
“北京的秋天“的核心問題是從哪些地方可以了解北京的秋天?(什么物品和景物最能代表北京的秋天?)
3.編寫主題網絡圖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二年級的孩子的思維特點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他們的認知過程會總是與具體的事物放在一起?!氨本┑那锾臁迸c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在充分調研學生的學情后,二年級的老師們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編寫了課程的框架。
4.滲透相關學科知識
將語文、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四種教材合理編排,統籌設計,形成了自主性、體驗性、開放性、生成性為主要特征的“北京的秋天”課程內容。通過熟悉的場景、事物、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些都有助于促進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5.實踐活動現場體驗
實踐體驗分為全年級去北京動物園觀察秋天給植物帶來的變化,利用雙休日,
按照孩子的興趣,家長分別帶著孩子去田野、果園、公園、城市街道等處觀察秋天,并用畫寫日記的形式描繪北京的秋天。
6.圍繞問題深入研究
依據實踐活動的現場體驗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如蘋果為什么有的
是紅的?有的是黃的?植物的種子是通過什么辦法傳播的等等,這些研究都為校園音樂劇《蒲公英飛呀飛》提供了創作的素材。
7.展示與評價
按照時間節點,孩子們分別進行了學習了解傳統節日中秋節和重陽節,通過資料收集整理,實地考察,開展了美食品嘗會,小小演說家、繪本創作、集體創作“豐收了”的合作畫,進行“我眼中北京的秋天”學習成果展示以及征集課程的形象大使蒲公英LOGO等活動,全年級學生還集體創編舞臺劇《蒲公英飛呀飛》,全年級五個班五處場景,全年級的239名學生人人登場,排演了兒童音樂劇《蒲公英飛呀飛》。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每項內容老師們都組織學生從“課程內容、完成方式、呈現效果”幾方面進行評價,我們希望通過多元的評價,鼓勵不同學習能力的孩子在主題課程的學習中都能夠達到增強興趣、積極參與、豐富認知、提升能力、發展人格的目的。
課程管理和課程評價
(一)建立課程保障機制
主題課程順利實施制度是保障,我們秉承著“實踐探索,加強培訓,穩步推進,注重實效”的實施思路,建立保障機制,確保主題課程順利實施。
1.專家團隊保障
我們建立了由首都師范大學UDS項目專家、北京教育學院“協同創新項目”和西城教育研修學院和學校各層領導組成的指導和支持團隊,形成研究和指導機制;建立了專家和學校領導每兩周持續跟進的聯席會制度;以及北京教育學院的專家對全校干部教師的定期和階段性培訓制度和邀請主題課程實施有經驗的兄弟學校教學管理人員的經驗分享的制度。專家團隊從目標制定到實施流程確定,再通過典型引路梳理經驗,將核心研究團隊的研究流程整理成主題課程實施方案模板,在案例分享中促進全體教師實施過程能力的提升。
2.學校人員保障
主題課程的實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需要全校干部教師共同開發。我們在工作上堅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后盾,(十三五期間,學校的兩個與主題課程相關的課題先后在區里立項)以提升學生的能力為突破口,切實加強主題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精心組織,保證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了保證主題課程實施的質量,我校成立了由校長、主管教學副校長、德育主任、教研組長和年級組長、骨干老師組成的課程建設中心,負責各年級主題課程綱要的審定和指導;我們還采取每位干部分別進入一個年級進行指導,各年級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組織分工和管理時間,推薦骨干教師撰寫文案,依據階段定期教研,分步實施,再依據階段進行總結反思,再實施的閉環管理。經過兩年的實踐,全校所有學科教師都參與了主題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共開發22個主題課程,實現了主題課程100%的實施,涉及所有班級,惠及所有學生。
3.重視總結與提升
每個學期,當各年級的主題課程結束后,學校都會舉行全校的主題課程交流總結會,在會上,各年級組的老師在組長的帶領下通過各種形式展示本年級主題課程的學習成果。學校還會邀請專家為各年級的匯報進行點評,在梳理總結、交流分享、參看學習、反思提升中為下一次開展主題課程積聚力量。
4.加強課程檔案的管理
主題課程的實施凝聚著干部教師的智慧,為了發揮交替引領的作用,從課程實施伊始,我們就提出了“注重過程管理,重視資料收集”的課程檔案管理要求。我們的檔案包括:主題課程綱要、實踐活動學生資料(手抄報、繪本、PPT、劇本)、音像資料(錄像、照片等)、教師撰寫的主題課程案例、反思;組長匯報的總結、學生的收獲體會等課程成果。收集檔案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清晰的指導課程的各環節都經歷的學習內容,還為以后其他年級實施該課程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發揮多元評價作用
為了更好的推進主題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針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各環節,我們建立了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共同參與的聯動評價機制;學校課程建設中心形成了課前審核實施綱要、實施過程評價指導、課后多元評價的評價機制。例如針對主題課程的內容,我們采取項目制管理的辦法,組長撰寫實施綱要,報學校課程建設中心審批。主管干部會同課程主題是否符合學校育人目標,課程目標是否明確,學科與課程的特點是否明顯,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有效避免交叉,課程資源是否得到合理優化等幾方面進行審核。如果定位不準確的會給組長提出改進建議,綱要審核通過后就可以進行主題課程的實施了。
實施效果和未來設想
(一)實施效果
兩年的主題課程實踐,教師的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得到了提升,突出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課程理解,從“單純地教”向“為什么教”轉變。
二是課程整合,從“照搬地教”向“創造性地教”轉變。
三是課程拓展,從“對課程表面化地認識”向“縱深理解”轉變。
四是課程創造,從“有什么教什么”到“自主決定教什么”轉變。
另外,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到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認知呈現系統性。孩子們穿越了以往割裂的學科體系,避免了散點的學習,進入了一個主題鮮明地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從始至終能夠參與其中,進行體驗學習、探究學習,獲得了多方面的收獲。
二是實踐能力更強。孩子們帶著問題走向實踐,在參與真實、深層次的主題課程中回歸真實的生活狀態,實現真實的學習和自我主動的發展。
三是學習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學習遷移,實現自我的主動發展。
(二)未來設想
1.在學校課程目標的框架下,進一步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
2.開展主題課程各環節評價系統性研究,實現評價的激勵作用、導向作用。
3.科學設置課時,為主題課程的開展提供時間保障。
4.鞏固課程成果,加強年段課程銜接的研究,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持續提升。
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創建一所適合每個孩子成長的進步發展優質學校,讓每一個孩子得到生命個體的豐富體驗,使他們充滿自信地走向未來,這不僅是我們的追求和責任擔當,更是我們的教育理想。我們會一直朝著我們的理想堅持走下去,不斷學習,努力探索,為課程,為學生,為未來,為中國夢,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要讓學習生活在進步校園里的每個人都在進步中超越自己,享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